中国足球分几个级别?
足协组织过两次全国性的联赛,一次是1956年举办的全国足球锦标赛决赛阶段比赛;另一次则是1984年中国足球协会成立后的第一届职业联赛。 这两次联赛都有一定的代表性。 从成绩上看,1956年的比赛冠军被当时的一支八一队获得(他们当时的球队位于北京),亚军和季军则分别由上海队和北京队获得。由于当时的甲级联赛并没有设立升降级制度,因此这样的排名实际上也相当于代表了当年中国最高水平的球队实力排名。 而1984年开始的中国足协举办的联赛中,参加比赛的队伍包括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八个大区代表队以及一个香港队和一个澳门队——尽管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些队伍的水平和当年的八一队相比还是有着较为明显的差距的。不过这却是当时最为接近现代职业足球理念的一次尝试了。 虽然当时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联赛体制规则,但是这项赛事却仅仅只举办了一年就因各种原因而停办,直至1994年才重新恢复。
在1956年和1984年之后的一段时期内,中国足球基本上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全国性比赛。在1970年代末期开始陆续有一些地区性或城市间的联赛出现,但参与联赛的队伍基本都是以青年队为主。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1983年起在广州举行的“广州阳光杯”、1982年至1984年在四川举行的“蓉城杯”、江苏扬州举行的“扬州市足联杯”、沈阳主办的“沈海杯”等。此外还有一些业余性质的联赛,例如南京的“六合杯”、北京的“燕京杯”、广东的“粤穗杯”等等。
到了1985年时,各地业余联赛逐渐发展成为半专业化的联赛,一些省市甚至成立了业余球队来参加这种类型的比赛。如天津的“津门火锅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比赛从1985年开始连续举办了六年,参赛队伍除了有天津市的青年专业队以外,还包括了多支民间性质的球队,甚至是一些业余球员组成的队伍。 在这个历史阶段中,还有一项比赛值得一提,它就是由中国足球俱乐部联合会主办于1986至1987年间进行的全国“甲级B组”足球联赛。这场比赛共有十支球队参加:其中的两支球队为当年甲A联赛的两个副班长,其他八支队伍都是各省市地区的业余性质球队。这一赛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年各地方业余球队的实力水平,因而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