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比赛有哪些?
全国象棋锦标赛,简称“棋王赛”,是中国象棋最高级别比赛,创办于1956年。每年举行一次,2014年后改为两年一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总局主办、各省级体育行政部门联合承办。 获得前六名的选手会获得相应的荣誉称号并得到高额奖金(2018年冠军30万、亚军20万),七至十六名选手会得到一定数额的奖金。而获得第十七名的选手只会得到一个参赛奖励,数额为五千元。 在棋王赛中夺冠次数最多的棋手是胡荣华,共八次获得冠军;许银川、蒋川以五次夺冠位列第二,杨官璘、柳大辉四人并列第三,均获四届冠军。
中国象棋甲级联赛由中国象棋协会主办,各参赛队按积分排名,分属不同的组别,采取升降级制度。联赛每年举办一次,每方用时2.5个小时。每方走棋步数不限,先和局算双方胜;如果一方超时,那么另一方判胜。积分多的队伍获胜。 获得乙级联赛前三名的球队升级到甲级联赛,降级到丙级联赛。
全国象棋青年锦标赛,是由国家体育总局主办的全国性业余象棋青少年竞赛,比赛分设男子组和女子组,每个组分别进行循环赛。获得各组前六名的选手可获得相应的奖项,而获得第七名和第八名的选手也会得到一定的奖杯。 比赛期间,参赛选手住在指定酒店,食宿费用全部自理。所有参赛人员的交通费、伙食费、裁判员费等其他费用均由主办方承担。
195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改进体育运动的决定,决定中将象棋纳入了正式的体育运动行列,从此,中国象棋正式走上了运动发展的轨道,各种形式的象棋比赛、交流和表演开始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由于全国各地爱好象棋和擅长下棋的群众非常多,象棋运动的发展越来越具有群众基础,象棋大师也不断涌现,因此,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中国象棋协会先后在各地举办了二十多届全国象棋个人赛,还组织和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团体比赛和对抗赛。中国象棋的运动水平有了巨大的发展。
除了全国象棋个人赛和团体赛外,到目前为止,历届全运会上都把中国象棋纳人了比赛项目。此外,全国还有几个省市举办了自己的象棋锦标赛,这些比赛推动了全省或全市的象棋运动的发展。现在,全国许多城市和农村的棋类活动非常活跃,各种形式的中国象棋的业余比赛不断举行,并形成制度,成为当地的棋类传统项目。中国象棋真正成为了一种全民化的体育运动。
中国象棋协会成立以后,积极组织和开展中同象棋的活动。首先,加强了群众性的中国象棋活动的开展,特别注重发展青少年学生的象棋活动和棋类活动,扩大象棋人口,提高象棋质量。1984年,团中央、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将象棋确定为全国中小学棋类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中国象棋协会组织学生进行中国象棋的培训和全国、省、市、县级的学生象棋比赛,培养高水平青年选手。
其次,加强与各国间象棋运动的交流。在国际交往中,象棋是一个良好的载体,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和群众性,对于传播中国文化、交流感情、加强沟通具有其他手段无法取代的优势。国际象棋联合会也先后举办了多次象棋国际交流活动以及各类象棋赛事。比如1980年和1987年,在新加坡举行了两次国际象棋赛事,参赛国有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比赛分团体赛和个人赛,同时进行表演和友谊赛。参赛选手都是各国优秀的选手中国象棋特级大师刘殿中、大师阎文清等曾随中国象棋大师团在新加坡进行表演和比赛,为中国象棋在东南亚的普及和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1984年,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共同举办了东南亚象棋节,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先后邀请中国象棋大师胡荣华、柳大华、上海象棋大师团体等先后去表演和交流访问,并举办了中菲、中新等象棋对抗赛,扩大了中国象棋在东南亚的影响。随后,亚洲象棋联合会宣告成立,为亚洲各国开展象棋交流和象棋运动的推动提供了组织保障。
1988年,中国香港正式成立了香港象棋总会。中国象棋在港、台地区历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香港象棋总会的成立使“港、台”地区象棋运动得到空前发展,象棋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规模日渐扩大,如香港有中国象棋业余爱好者百余万人之多,香港地区各类棋社、棋会、棋院,棋艺中心达数十家之多,还有各种规模的象棋俱乐部一百多家。
在广大棋友的推动下,“港、台”地区相继于1973年成立“中华象棋会”;1975年举行由香港中国象棋会、中华象棋会联合办理的香港全区中国象棋赛;1979年创办《良驹》棋刊;同时,台湾地区也于1978举行了“台北第一次全台中国象棋比赛”;1988年成立了“中华民国中国象棋协会”;1998年创办了《中华棋苑》。此外,港台棋社、棋艺中心等举办了规模不等的个人赛、团体赛,还举行了两岸象棋对抗赛,推动了港台地区中国象棋的发展,使中国象棋真正成为华人世界中深受欢迎的休闲娱乐项目。
最近,由新加坡象棋总会主办、美国象棋协会和菲律宾象棋协会协办的首届“狮城杯”国际象棋大奖赛在新加坡顺利举行,共有11个国家与地区的200多名选手参赛,中国队派出了以赵庆彪、党斐、陈丽媛、张国凤为主力的国家队参赛,最终在团体和个人项目上均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