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体育文化?
“健康第一”,这是学校体育的目标之一(《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一条);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国学校体育在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上做了相应的改革、增加了体育和文化课程的比例并加强了两者之间的联系,使得体育课不再只是一门单纯的技术教学课,而是有了更多内涵。 2017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了: 在课程内容上,设置了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四个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又分别设置了多个模块,共设置38个必修模块和56个选修模块。除了规定必须掌握的必修内容外,还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选修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在课程结构上,设置了基础模块、拓展模块和发展模块。其中基础模块是每门课程都必须涵盖的内容,既保证了课程的通用性,也留给了学校和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空间,拓展了课程的宽度,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这些改革不仅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选课权利,同时也赋予了教师更大的课堂设计空间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权,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以往体育课学生被动接受的现状,赋予了其主动学习的权利,从过去的“要我学”变为现在的“我要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增强了自信,提高了综合素质。
在测试内容上,取消了原来统一标准的测试方法,而采用“学生自报成绩”的方式,将选择权和自主权完全交给了学生,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参与测试的积极性,减少了学生在测试过程中的恐惧感和自卑感。并且测试结果以满分100分制记录,多一分也不计,少一分也不补,确保成绩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新的课程标准还倡导建立学校体育运动俱乐部或社团组织,通过设立社团奖学金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激励,调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随着这些改革的逐步深化,我校在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得到提升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体育素养,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