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网坛夺大赛冠军难吗?
进入公开赛年代以来,大师赛每年在世界各地举行,数量也从最初的5站逐渐扩展到现在的9站,外加重庆中网的年终总决赛合计10站,每年大师赛场场精彩,巨星云集,冠军的归属是球迷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在争夺大师赛冠军的过程中,有的球员顺利成章,有的球员苦苦不得,有的球员甚至终生难求,今天我们就将大师赛冠军的获取难度做一个系统性的总结和分析,方便大家在阅读大师赛相关报道时有一个全面的视角。
大师赛冠军的获取有三大基本途径:一是,作为大种子直接进入分区,以逸待劳伺机而动。只要能击败所在分区的最强者就能晋级决赛,再在决赛中击败其他分区的最强大种子就能夺冠。这种夺冠路径在对手退赛和伤退比较普遍的情况下非常有利。二是,作为非种子/低排位种子,通过在资格赛、首轮和次轮的艰难厮杀进入32强,再通过不断的强强碰撞击败高手夺冠,这也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黑马夺冠”。三是,其他各种非典型路径,如特松加在2008年迈阿密大师赛上半区没有种子球员压境下夺冠;德约科维奇在2015年印第安维尔斯大师赛中在首战失利的情况下通过补位以非种子球员身份夺冠。下面,我们将结合具体的数据对此做一些分析。
首先来看第一条路径,这是大师赛冠军获取最理想主义的路径,也是在正常条件下9成以上冠军的获取路径,因为大师赛本身就有100%有种子球员参加的潜规则(硬地大师赛有96个签名,红土大师赛有64个签名,种子球员占80%以上)。在2013-2015年期间,总大师赛冠军有40个,通过种子路径获取的有38个,占比95%,其中2号种子获得了6个,1号种子获得了5个,冠军点爆棚。再往前面分析,夺冠最多的种子排位是2号种子,共13个大师赛冠军,紧随其后的是1号种子,共获得12个大师赛冠军。
再看第二条,即黑马冠军路径。我们统计了1990年费德勒出生后大师赛上的黑马冠军情况,也就是非种子球员或低排位种子球员夺冠的情况,结果发现大师赛对黑马的包容性还是非常小的,只有6匹马创造了神话:亨曼在1999年多伦多硬地大师赛上作为16号种子夺冠;沃达斯科在2009年多伦多硬地大师赛上作为15号种子夺冠;特松加在2008年印第安维尔斯硬地大师赛和迈阿密大师赛上分别作为7号和非种子(无种子参赛)夺冠;索德林在2010年印第安维尔斯硬地大师赛上作为10号种子夺冠;西蒙在2011年蒙特卡洛红土大师赛上作为7号种子夺冠;伯蒂奇在2010年辛辛那提硬地大师赛上作为6号种子夺冠。这6场比赛中,红土大师赛只有1场,可见在红土上制造冷门的难度之大。
最后看一下其他路径,在2015年以前,穆雷在2009年蒙特卡洛大师赛上作为2号种子夺冠,但在比赛过程中1号种子费德勒退赛、4号种子罗迪克退赛、5号种子加斯奎特伤退、6号种子特松加退赛、7号种子费雷罗退赛、8号种子费雷尔伤退,总之穆雷对半区的前8号种子没有1个幸免,一路顺风夺冠。另外,费德勒在2009年辛辛那提大师赛上作为3号种子夺冠,半决赛退赛的是一号种子费德勒。不过在2015年,这个常规被颠覆,德约科维奇在印第安大师赛首战出局,随后通过替补获得参赛资格一路高歌猛进夺冠。
大师赛冠军之于球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顶尖球员是其争霸大满贯的重要筹码,对低排位球员是其进入巨头殿堂的敲门砖,对希望之星是其名扬天下的里程碑。在大师赛冠军激烈的争夺中,球员们在场上挥洒汗水,在场下咬牙苦练,给我们送上了异彩纷呈的经典战役,让我们一起享受大师赛的饕餮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