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尔怎么代表中国参赛?
“北京奥运会,是中国第一次在奥运会这个项目上出现非华裔运动员的代表” 这句话是不正确的。早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就出现过非华裔运动员代表,而且不是一个人! 当时中国羽毛球队男单阵容里,有两个外国人——马来西亚的陶菲克、丹麦的皮特·盖德。
两个外国人是队友兼邻居,都在首都体育学院练羽毛球。他们同在北京工作、生活,平时一起训练,一起比赛,就像亲兄弟一样。 特别是陶菲克,他出身羽毛球世家,爷爷是东南亚一带非常有名的羽毛球教练,父母都是羽毛球运动员。5岁那年,陶菲克随家人移居到北京,在中国长大。
除了国籍之外,陶菲克身上再也没有什么外国人的特征了。他的汉语说得非常好,完全没有马来口音;性格也腼腆内敛,喜欢和中国选手交手;连最讨巧的发型也是梳着一个马尾辫,看上去就像个中国人。
2008年,陶菲克代表中国参加了北京奥运会,还拿到了奥运会男子羽毛球单打第七名的好成绩。虽然这个名次对中国队来说,已经无甚荣誉可言(中国队一直未拿到奥运会羽毛球女单冠军),但要知道,这是继1972年曼谷亚运会之后,羽毛球这个项目中国代表团取得的最好成绩之一。
比陶菲克更早获得奥运会出场机会的,是来自美国的羽毛球女单球员张妮。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前夕,时年33岁的张妮因为出生在美国,拥有美国国籍,因此入选了奥林匹克代表队,成为了首位参加奥运会的美国人。
不过,在当时的国际羽坛环境下,张妮即便能赢下几场胜利,也改变不了被横扫的命运。果然,她首轮遭遇中国选手王玲,以0比4完败。随后她又相继输给了印度尼西亚和韩国的球员,位列小组第三,未能晋级八强。 尽管张妮只参加了单打项目,却创造了美国人在奥运会羽毛球赛上的最佳战绩。